首页 > 蚕病防治 > 病毒病 > 中肠型脓病 >

中肠型脓病的基本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中肠型脓病,因病变部位在中肠而得名,又称为质型多角体病。这种病由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引起,病毒侵入蚕的体内,寄生在中肠圆简形细胞中,在细胞质内繁殖,多角体也在细胞质内形成,对病毒起保护作用。和血液型脓病一样,这种病毒也有一部分处于游离状态,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因此生产上消毒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以多角体为主。

 

中肠型脓病的病势缓慢,病程长,因肠部受损,影响消化,因此病蚕个体瘦小,食桑和行动不活泼,常静伏,并出现空头、下痢、起缩等症状,与正常蚕大小悬殊。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后,开始并不表现症状,随着病势的发展,食欲减退,食桑减少,最后停食,导致蚕体胸部空虚,出现空头症状,发病轻的能蜕皮眠起,但往往体壁多皱,体色发黄。病重的蚕还会排不正形粪便,上有乳白色物质,是中肠发病部位脱落导致,内含大量质型多角体病毒,镜检蚕粪能看到大量多角体。

(1)肉眼诊断 捡取蚕座中的迟眠蚕、弱小蚕,撕开体壁观察中肠,如果肠壁透明、充满绿色桑叶则为正常蚕,如果肠壁不透明、出现乳白色病变则为本病(图5-2,见彩图)。若发现蚕粪上黏附有白色物质,也可初步判断本病发生。
 
(2)显微镜检查 取病蚕的后半部中肠一块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稍加挤压后置600倍左右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折光性较强,四方形和六角形、大小不等的多角体即可确定本病。若镜检时发现有类似多角体的物体无法判断时,可移开盖玻片滴加4%的盐酸,盖上盖玻片继续检查,非多角体的物质会消失。

      对中肠型脓病病毒的抗性,不同蚕品种有一定差异;同一品种不同龄期差别很大,龄期越小抗性越小,同一龄期起蚕和将眠蚕抗性小,盛食期抗性大;饲喂适熟叶的蚕抗性强,饲喂过嫩叶或饥饿过的蚕抗性差;正常温度饲养的蚕抗性强,经过高温的蚕抗性差。
 
      生产上中肠型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质型多角体病毒被健康蚕食下以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病毒进入肠壁组织细胞引起感染。
 
      家蚕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以后,随着病情的加重,中肠细胞不断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中及吐出的消化液中含有的大量质型多角体病毒污染蚕座,造成其他健康蚕感染发病。
 
      另外,某些野外昆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也可以传染家蚕引起发病,如野蚕、美国白蛾等。如果桑园中有发病的野外昆虫,其尸体、粪便很容易随桑叶进入蚕室感染家蚕导致发病。
 

1.严格消毒,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病原是蚕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消毒是防止蚕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必须根据蚕室、贮桑室、室、蚕具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时彻底地做好消毒工作。
 
       养蚕前,认真进行蚕室、贮桑室、簇室、大小蚕具及蚕室周围的清洁工作,然后进行彻底消毒,严格防止小蚕期感染。不同批次的蚕种要分开饲养,防止造成病毒的传染与蔓延。
 
       对病毒可采用氯制剂、溴制剂、甲醛制剂或石灰浆进行消毒,上述类型的消毒剂对病毒病的病原都有很好的消毒效果。养蚕期间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以免一处的病原扩散到另一处造成传染。
 
2.严格分批提青,及时淘汰弱小蚕、拣出病死蚕,防止蚕座传染感染病毒后的蚕,有迟眠和发育迟缓的症状,因此对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要认真对待。
 
      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中如果有中肠型脓病或浓核病的蚕,会不断地排出带有大量病毒的粪便,造成蚕座严重污染危及整批蚕的安全,因此生产上要将迟眠和发育迟缓的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发现病蚕及时处理,保证蚕座安全。
 
3.加强管理,提高蚕的抗病能力
 
       病毒病的发病程度与体质密切相关,而蚕的体质又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及时调节温、湿度,给蚕良桑饱食,做好眠起处理,使蚕发育整齐,仔细操作减少蚕体创伤,提高蚕的体质,增强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减少病毒病的发生。
 
4.控制桑园害虫,杜绝交叉传染
 
      某些桑园昆虫的病毒病能与家蚕交叉感染,因此要做好桑园昆虫的防治工作。防虫工作要根据养蚕时期合理规划,既要做到防除害虫,又不对蚕产生药害。
 
5.饲养抗病力强的蚕种
 
      不同蚕品种对病毒的抗性不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当地各种病毒病的发病情况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品种进行饲养。

咨询热线:
18559900230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官方微信站:
公司官网: http://www.yulecans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