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蚕病防治 > 细菌病 > 细菌性败血病 >

细菌性败血病的基本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细菌性败血病是病原细菌侵入蚕体、蛹和蛾的体液中大量增殖,并随体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败血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一般原发性败血病居多。原发性败血病是指细菌由伤口侵入体液引起的败血病,继发性败血病是指细菌先在消化管内繁殖,然后再侵入体液引起的败血病。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败血病。

引起细菌性败血病的细菌种类虽然很多,但在相同蚕期的病症基本相同。
 
(1)蚕的病症 家蚕感染初期食桑、行动正常,无明显病症。随着家蚕体内细菌繁殖逐渐增多,家蚕食欲逐渐减退,静伏于蚕座,然后停止食桑,体躯伸直,胸部膨大,腹部收缩,排软粪或链珠粪,吐液,最后痉挛死亡。刚死的蚕体色与正常蚕无明显变化,有暂时尸僵现象,不久体壁松弛,头胸突出,体躯伸直,尸体逐渐腐烂变色,最后仅剩几丁质外皮,稍经振动,流出污液。
 
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败血病尸体的变色情况不一样。
 
①黑胸败血病。首先在胸部背面或腹部第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至前半身,最后至全身变黑,尸体腐烂,流出黑褐色液体。
 
②灵菌败血病。病蚕尸体变色较慢,往往在体壁上先出现黑褐色的小圆斑点,随着尸体组织的离解、液化而逐渐变成红色。因温度等条件的关系,有些尸体不呈红色或仅为淡红色(图5-9,见彩图)。
 
③青头败血病。因发病时期不同而略有差异,5龄中、后期发生的青头败血病蚕,胸部背面出现绿色半透明的块状尸斑,尸斑内有气泡,俗称泡泡蚕,5龄初期发病则胸部大多不出现气泡。经数小时后,病菌使脂肪体离解,体液混浊,呈土灰色,最后尸体流出恶臭的污液。
 
(2)蛹的病症 病蛹蛹体发软,体皮易破,稍经振动即流出黑
 
褐色或红色污液。病蛹死亡迅速,发病腐烂后常常感染健康蛹造成大批死亡。
 
(3)蛾的病症 病蛾翅不伸展,鳞毛不整,整体脏污,活动力差,常死于交配或产卵过程中。病死蛾尸体发软,腹部变为黑褐色或红色,然后腐烂液化,最后只剩头、胸和翅。

(1)肉眼诊断 主要根据病症做初步诊断:初死时病蚕的体色不变,呈现暂时尸僵现象。病蚕尸体变色的快慢、腐烂的程度及臭味等,也是诊断的依据。
 
(2)显微镜观察 取蚕的体液进行观察,如濒死前或死后不久的蚕体液中有大量的细菌存在,则可诊断为细菌性败血病。

创伤感染是家蚕细菌性败血病的主要传染途径,与蚕的体质关系不大,与养蚕环境、操作技术、蚕的发育时期密切相关。如果喂桑、除沙、扩座、提青、上簇、采茧、削茧、鉴别、捉蛾等操作技术过于粗放,就会增加蚕、蛹和蛾的创伤。小蚕的钩爪不发达,蚕体不易互相抓伤,大蚕期钩爪锋利,相互抓伤的机会多,加之蚕座湿度大,细菌容易滋生繁殖,造成大蚕期败血病明显比小蚕期多。

1.加强消毒,消灭病原
 
对蚕室、蚕具进行彻底消毒,保持蚕室、贮桑室、蚕具的清洁。贮桑室应每天清洁,避免贮桑过久造成桑叶叶面细菌大量繁殖,定期用消毒剂对蚕室、贮桑室的地面进行消毒。及时拣出病蚕、烂茧,防止相互传染。加强蚕体、蚕座、蚕具的消毒,减少蚕、蛹、蛾接触病原菌的机会。要做好防治桑园害虫的工作,防止桑园发病害虫的尸体及排泄物污染桑叶,如桑叶被污染要进行消毒。
 
2.精细操作,减少创伤
 
操作动作要轻,适时上簇、采茧,减少人为创伤,蚕座要稀放,熟蚕、蛹、蛾不要堆积,减少蚕、蛹、蛾的互伤,减少了伤口,就减少了创伤感染的机会。
 
3.保持干燥
 
注意蚕室通风,勤撒石灰等干燥材料,保持蚕室、蚕座干燥,使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繁殖。
 
4.及时添食药物
 
及时添食抗生素对防治细菌病有良好的效果,诺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等用加倍浓度及连续添食对灵菌败血病也有效果。

咨询热线:
18559900230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官方微信站:
公司官网: http://www.yulecans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