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鸿声

基本信息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26年3月23日
毕业学校
浙江大学,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
科学家
主要成就
为我国蚕业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 文 名
吕鸿声
民族
出 生 地
江苏省溧阳县

人物简介

 吕鸿声(1926年3月23日~2012年8月12日)。江苏省溧阳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家蚕生理病理学家、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吕鸿声先生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我国当代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吕鸿声先生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文字,是国内外所推崇的一流科学家,是我国当代蚕学界的宗师。

人物生平

吕鸿声先生1926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1946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1950年7月毕业于蚕桑系,有很深厚的化学与生物学基础;1950年7月至1950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工作;1950年10月至1951年11月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蚕桑系(南京)工作,担任技佐;1951年11月调入华东蚕业研究所(镇江)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55年9月被选派到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与哲学,并于1956年9月被国家派遣到原苏联中亚蚕业研究所、塔什干农学院研究生院留学,师从著名家蚕生理病理专家米哈依诺夫E.N.Mikhailov教授以及杰出家蚕遗传学家斯特隆尼可夫V.A.Strunikov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遗传学会会长),专攻生化遗传,从事家蚕化性激素调控机制研究,并于1960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学位;1960年9月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70年11月调入中国农林科院蚕桑科技服务组工作,任副研究员;1980年12月调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工作,任研究员、昆虫病毒实验室负责人,并兼蚕业所副所长;1983年8月兼蚕业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9月退休。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长期从事家蚕个体发育的激素调控、蚕体抗病机理及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三个相关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是我国当代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一系列创造性科研成果为我国蚕业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昆虫病毒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第一个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表明他以研究开发家蚕生物机能服务于人类的目标付诸实践。在家蚕发育生理方面,阐明了家蚕不同基因型的脑能分辩温度及光照信号、控制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并通过调节卵细胞核酸代谢决定胚胎滞育的机制,为家蚕以及昆虫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成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已被前苏联、捷克、英国一些权威出版物及国内高校教科书《蚕体解剖生理学》所引用。在蚕体病理与昆虫病毒方面,通过大量实验,澄清了50年代与60年代初期昆虫病毒学界最为混乱的概念:“病毒自生学”与“蚕病诱发学”,从理论上证明了病毒自生和潜伏型病毒活化不是生产上蚕病暴发的主要原因,而不良环境条件的刺激和遭遇外界微量病毒的感染是暴发蚕病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激应状态下超微量病毒感染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BmNPV)诱发新理论,为家蚕BmNPV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蚕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开辟了家蚕病毒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对家蚕Bm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BmCPV)等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有精湛研究。
学术著作
吕鸿声先生精通英、俄、日三国语言文字,博览群书,学精识广,潜心科研,奋力笔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了《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1982、1985,科学出版社,70万字)、《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1998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48万字)、《昆虫病理学》(1982,浙江科技出版社,27万字)、《家蚕遗传育种学》(1981,科学出版社,80万字)、《家蚕化性的激素调节机理》、《昆虫免疫学原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8, 39万字)、《中国养蚕学》(1991,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47万字)以及由5卷组成的《蚕学精义丛书》(均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中,《昆虫免疫学原理》,2008, 39万字;《栽桑学原理》,2008. 35万字;《家蚕性别控制原理》2010, 32.6万字;《养蚕学原理》2011, 43万字;《蚕种学原理》2011, 33.8万字)等多部专著;参著《病毒与农业》(1986,科学出版社)、《Progress in Ecdysone Research》(1980,荷兰出版,Elsevier Press)、《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蚕业卷》、《世界蚕丝业科技成就大事记》等理论著作多种,主编出版的《中国养蚕学》获1997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更是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生的教科书,2001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图书奖(高新技术类)。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的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4项。日本国际自然科学奖(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Japan: JAPANPRIZE)提名人。遗作《西域丝绸之路》初稿也已写作完成,正在寻求出版过程中。
实践研究成果
吕鸿声先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面向全国、服务农业(蚕桑)。应用保幼激素调节家蚕生长发育及增产蚕丝的研究使我国蚕丝生产获得突破性进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与质型多角病毒病发病原因的澄清使家蚕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得到进一步强化、推广和应用;开展家蚕青头病病原、发病规律的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筛选出了防治药剂及使用技术,提出的绿霉素经口添食防治家蚕青头病技术,可以达到100%的疗效,该成果在全国养蚕工作中得到推广,取得良好效果,被收录于《全国农林科技成果选编》(1966-1971)中。其主编的《中国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学》等多部理论著作一直是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在蚕业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保护研究和应用上,他专门对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病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家蚕、棉铃虫、松毛虫CPVs病毒交叉感染与基因组图谱分析发现,自然界野生型CPVs感染的普遍性;不同CPVs在原始宿主与替代宿主体内差别复制与表达的规律,提出了CPVs病毒武学杀虫剂标准化的必要性与质量控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际影响
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蚕业科学家与昆虫病毒专家,吕鸿声先生多次应邀出访,利用各种机会将我国蚕业科学技术推向世界,提高了我国蚕业科学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促进我国与国际间蚕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1964年兼任中国蚕桑科技代表团副团长,考察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蚕业科研和生产情况。同年,兼任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团员,出席北京科学讨论会,并宣读论文。1965年,兼任中国农业技术访日代表团团员,应日本前首相松村谦三的邀请,访问了日本除九洲外的所有蚕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农家。1985年先生个人应日本农学会会长松井正直教授的邀请,再次访日,并与日本蚕丝学会会长吉武成美教授达成多项合作研究与人才交流意向。并应日本科学技术基金会(财团法人)聘请,担任首届日本国际自然科学奖(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Japan: JAPANPRIZE)海外评议委员,在1985年至1995年间,吕鸿声先生连续担任十届海外评议委员。“日本奖”是日本国奖励世界各国自然科学成果的一个奖项,奖金金额与诺贝尔奖相当,其评委来自世界各国自然科学领域的著名专家。1992年,吕鸿声任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养蚕学组第一召集人;1996年任首届国际蚕业科学讨论会主席,会后被推选为国际蚕业科学与技术学会养蚕会主任,是国际蚕业科学杂志《SERICOLOGIA》(法国出版)编委。
培养人才
吕鸿声先生不仅是一名国际著名蚕业科学家,更是蚕业科技的战略家。在20世纪80年代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期间,注重蚕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战略研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拔一批年轻骨干科技人员到发达国家进修,培养了一批蚕业科技人才,为我国蚕业科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他在调整科研方向、狠抓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特别强调,全国性蚕业研究所要重视学科建设,要开展一定比例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有科学储备和发展后劲,促进蚕业生产和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多学科协作,开阔思路,提高效率;一个单位的国际知名度与学术地位,是由其科研水平、发表论文以及培养人才质量决定的。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吕鸿声先生从1986年开始就在中国农科院蚕业所建立了国内第2个蚕桑专业博士点,并亲自招收和培养了6届家蚕生理病理学与家蚕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如今这些学生大都成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都是研究员、教授了,有的还成了美国名校的名教授。已有5人毕业获博士学位,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历次院及国内有关学术奖励,这些博士在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及用人单位均获好评。其中2名博士分别在香港和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2~4年后,先后于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国服务。成千上万的学子深益他的专著而走上科学道路,为国家蚕业和昆虫病毒学的科学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

论文及著作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专著主要有《昆虫遗传育种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等,主编有《中国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学》、《家蚕品种志》、《昆虫病理学》等共500余万字,其中,《中国养蚕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别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著作
著作(4张)
吕鸿声教授笔耕8年编纂的精义丛书——《栽桑学原理》、《昆虫免疫学原理》、《蚕种学原理》、《家蚕生殖、性别与杂交优势的遗传学控制》、《养蚕学原理》共5本与2011年10月全部出版完成。吕鸿声教授蚕学精义丛书(共5本)的出版完成,对提高读者的科学理论水平和指导蚕业生产,对弘扬祖国蚕业文化,发展现代蚕业科学,振兴祖国蚕丝事业,促进国际蚕业科技交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个人生活

看着吕老捧着一摞厚厚的专著,像抱着自己精心抚育的心爱孩子,我很感动。老人有两个儿子,老大是北京大学的化学博士,因病早逝;老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现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老伴钱纪放,是他相濡以沫的同事,也是蚕桑昆虫病理方面的专家,好多专著都是两人合作完成。钱老是苏州人,因病卧床,看到我们来访,开心地用苏州话招呼。吕老说自60年代从苏联回国后,回过家乡一趟,以后的四十多年一直没回过老家。他有侄女等尚在前马。看着一对一生研究蚕业的白发老人,我感触良多。他们都八十高龄了,作为著名科学家,默默地在都市的一隅安享晚年的宁谧,奋斗过,辉煌过,奉献过,沉默过。这就是人生。 [2] 
吕鸿声先生退休后,仍心系国家的蚕桑事业,孜孜不倦犹发春蚕吐丝精神,除通过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外,专著《中国养蚕学》、《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分别于1991年和2001年出版并获奖。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近八旬之时,在其夫人著名蚕学专家钱纪放先生的襄助下,着手创作《蚕学精义丛书》,这部由5卷组成的蚕学界巨著,总结了我国5000年来传统的蚕业文化和科学技术精粹,汇集了20世纪国内外蚕业科学的重要成就及其本人在蚕学研究的宝贵经验,阐述蚕桑生物学知识,弘扬祖国灿烂蚕业文化,探索新世纪蚕桑科技发展方向,花去了吕鸿声先生整整8年的时间。这部巨著必将在蚕桑科研、教学和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人物评价

吕鸿声先生从事蚕业学研究逾60载,为我国蚕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学问,诲人不倦,自甘寂寞,低调人生,其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他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蚕业科学》学报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二、三届学位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至2001年兼任国内《昆虫学报》、《病毒学报》编委,1993-2001年兼任《中国昆虫科学》编委,、国际蚕业科学杂志《Sericologia》(巴黎出版)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由于吕鸿声先生为农业科研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第一批突出贡献科学家津贴,并被收录于《中国农业百科全书》、《20世纪中国名人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及美国名人研究所(ABI)出版的当代世界名人辞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吕鸿声先生的一生是默默奉献的一生,犹如春蚕,吃着青青的桑叶,却吐出银闪闪的丝,回馈给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资源。吕鸿声先生的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农业科技界、植物保护界、昆虫学界以及蚕桑界的一大损失。作为著名科学家,吕鸿声先生的学术思想必将指引着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们为我国蚕桑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使我国蚕桑事业更加发扬光大。

蚕图鉴赏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