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快讯 >

见证丝路历史---蚕桑之乡石泉

时间:2023-01-26 23:21作者:admin

石泉出土的“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有9个腹节,胸脚、腹脚和尾脚均为完整,体态为成蚕仰头吐丝状或休眠状,造型独特,制作精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它的现世显得非常珍贵,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展出。

  “鎏金铜蚕”的出土将石泉县这一栽桑养蚕圣地的历史推前到汉代,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成熟,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养蚕缫丝业已经达到高峰,大型作坊均为官府经营,丝绸织工有的多达数千人;丝绸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绸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各国,中国通往西域的著名商路以“丝绸之路”美誉驰名世界。

  这枚“鎏金铜蚕”被发现后一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汉代展厅展出,成为我国“丝绸之路”悠久历史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标志和实物见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绸织造品在汉代中西方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鎏金铜蚕”先后到过国内外多地展出,最近为了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直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里展出,今年7月份展出结束后将返回陕西历史博物馆。

  蚕桑之乡石泉

  石泉县位于陕南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的汉水之滨。石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他们主要活动在汉江水域沿岸,该地被历史学家划分为“仰韶文化”区域。

  石泉县是我国西部的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因此在石泉境内发现“鎏金铜蚕”绝非偶然。根据史料记载和文物考证,石泉县兴桑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是中国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要产区和丝绸外贸商品出口的基地,早已成为闻名天下的“蚕桑之乡”。

  时至今日,石泉依然是西部和西北地区的蚕桑种植大县,全县现有桑园面积69822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占总农户的22%。该县的蚕桑丝绸现已形成产、供、销、工、农和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县将深入挖掘“鎏金铜蚕”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的独特历史文化品牌。

  说到石泉县的“蚕桑之乡”和“鎏金铜蚕”就不得不说到秦蜀古道。秦蜀古道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交通、军事、政治大道和穿越秦岭、巴山地带的秦蜀(渝)的互通之道,也是古代长安关中腹地往来四川盆地众多主干道路的统称,由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共七条道路组成。

  子午道的历史可最早追溯至汉代,子午道被修筑和开通起码在秦汉年间,在我国历史上既是重要的交通线路,更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军事斗争的主要通道。石泉县的蚕丝正因为有了子午道的交通条件才会兴盛,没有子午道石泉的蚕丝业就很难与“丝绸之路”结缘,“鎏金铜蚕”在石泉出土就是未知数了。

  在历史上南北横穿石泉县境内的秦岭子午古道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一脉贯通、紧密相连,通过这条秦岭南北相通的秦蜀古道可将石泉和汉江流域的蚕丝等当地特产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都城长安,再从长安经西域的“丝绸之路”直达中亚、西欧等国进行交流贸易。

  “丝绸之路”其实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在这条中西交流大动脉上进行贸易的物资不仅仅于“丝绸”,还有中国十分知名的茶叶、瓷器等重要物资,用“丝绸之路”命名这条道路足见“丝绸”在当时中西文明交流互通中的重要地位,用鎏金这种非常人可为而铸造制作成丝绸物产圣物的“金蚕”出现在石泉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

咨询热线:
18559900230
在线客服:
客服一
客服二
官方微信站:
公司官网: http://www.yulecansuo.com